【学术】斗建与岁首

斗建

  干支历法以北斗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中国传统月历以冬至所在之月(即公历12月)为子月,正如一日十二辰以午夜为子时,由此推演,确定十二个月对应的十二辰。

  子月于特定时刻观测北斗,斗柄指向正北。但天球流转,跨越一两千年,今时观测北斗方位与彼时偏移甚大。但如今只需要借助Stellarium这款开源的天象模拟软件,我们就可以轻松准确地推算出特定时间的特定星象。

  《夏小正》记载正月“斗柄县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先秦时期的道家著作《鶡冠子·环流》提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鹖冠子》据传是战国时期一个楚国隐士所作,因其常着羽冠,人称别号鹖冠子。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中,《老子》乙本卷前的古佚书有里不见于别书而与《鹖冠子》相合的内容,证实了《鹖冠子》是战国时著作,证明此书并非伪书。

  两书均指出可以根据北斗斗柄确定季节,为便于测算,我们以冬至之月的子月为例,此时为冬季,斗柄应当北指。我们因而可以设定:公元前500年的东周洛阳,冬至前后的初昏,观测到北斗斗柄指向正北。从而推测出观测的时间约20:22,即戌时,为太阳落山后约一个半时辰。

  然而,斗转星移,北斗整体的位置也在移动,后世在同样的时刻观测到的结果更加偏北、偏东。自唐代以后,在冬至前后观测,使北斗指向未变,斗柄末端的瑶光星却是已经隐没在地平线之下,尚未升起。到了现代,我们就只能于晚上十点左右,才能看到斗柄北指。

三正

  自战国以来,有所谓“三正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三代轮流更改正朔,“王者始起”要“改正朔”、“易服色”以表示受命于天。秦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且避始皇帝讳,以正月为“端月”,但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不改正月为四月,春夏秋冬的搭配仍和夏正相同。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历,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此后二千年间,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武则天和唐肃宗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用的是夏正。

公历 农历 夏 建寅 殷 建丑[1] 周 建子
1月 十二月 十二月(季冬) 正月 (季冬) 二月 (季冬)
2月 一月  正月 (孟春) 二月 (孟春) 三月 (孟春)
3月 二月  二月 (仲春) 三月 (仲春) 四月 (仲春)
4月 三月  三月 (季春) 四月 (季春) 五月 (季春)
5月 四月  四月 (孟夏) 五月 (孟夏) 六月 (孟夏)
6月 五月  五月 (仲夏) 六月 (仲夏) 七月 (仲夏)
7月 六月  六月 (季夏) 七月 (季夏) 八月 (季夏)
8月 七月  七月 (孟秋) 八月 (孟秋) 九月 (孟秋)
9月 八月  八月 (仲秋) 九月 (仲秋) 十月 (仲秋)
10月 九月  九月 (季秋) 十月 (季秋) 十一月(季秋)
11月 十月  十月 (孟冬) 十一月(孟冬) 十二月(孟冬)
12月 十一月 十一月(仲冬) 十二月(仲冬) 正月 (仲冬)

[1] 董作宾:《殷历谱》下编卷一《年历谱》,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

殷建午说[2]

  《甲骨文合集》著录的第24440版,有“月一正曰食麦”之文,卜辞学者多谓指正月尝新麦。若依此说,因北方地区尝新麦当在夏历五月,则殷历的正月相当于夏历的五月,殷正当建午而非建丑。[3]

公历 农历(即夏正) 殷 建丑
1月 十二月 八月 (季冬)
2月  一月 九月 (孟春)
3月  二月 十月 (仲春)
4月  三月 十一月(季春)
5月  四月 十二月(孟夏)
6月  五月 正月 (仲夏)
7月  六月 二月 (季夏)
8月  七月 三月 (孟秋)
9月  八月 四月 (仲秋)
10月  九月 五月 (季秋)
11月  十月 六月 (孟冬)
12月 十一月 七月 (仲冬)

[2] 王星光,张军涛.甲骨文与殷商农时探析[J].中国农史,2016,35(02):15-28.

[3]张富祥《利簋铭文新释》,认为“这有可能是一种误解。我们很怀疑‘月一正’其实是指夏历的正月一日,‘月一’即一月,‘正’即一日。因为这一天要吃面食,故称‘食麦’。”

“食麦”的传统有待解释。


​ 2022.7.25 修改:补充斗建一节。

✈ 最后更新: 2022-08-01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原创内容,本博客版权声明文章谢绝私自转载!
  • Copyrights © 2020-2024 w _ k
  • 访问人数: | 浏览次数: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