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清明携亲访校——“大学”是因为“大”

  新学期的第一个小假期,带着三奶奶、叔叔和上二年级的小妹到学校玩,去年小婶就让我有空带着妞妞去大学里转一转,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到今天才方便。

  出发之前,我问妹妹,你对大学的印象是什么呀?你觉得大学应该是怎么样的?

  她却真说不上,知道有这个东西,没有明确的概念。

  玩了一下午,走了两个校区两万多步,我又问她现在对大学的印象是什么样?

  她说大学很大!本来以为她们小学就很大了,没想到大学这么大!

  我笑了,就这些吗?

  她又说,大学还有湖,有河,有文具店……

  我带她走完望江校区的时候,她说这个校区感觉很“古老”,我以为是那种历史感,就没在意。  后来到了江安,她很喜欢东园漂亮干净的食堂,也很喜欢景观水道,对跨越了湖泊河流的长桥印象深刻。到了西园,看了一圈后反复留恋文具店和熊猫驿站,特别是各种各样的小物件。当逛完了西园的小书店,她又说西边有点“古老”啊,东边就很新!

  这时候我才明白,“古老”不是什么历史感,只是破旧。

  对于这一代小孩子来说,特别是大城市的小孩子,上的幼儿园、小学都很现代化了,我很理解她对于川大一些地方的“古老”的评价,尽管很大,大到有幼儿园、有小学、有河、有湖,但绿色隔离板围住的垃圾坑地、拥挤低矮的宿舍楼,满是爬山虎的老居民楼,是直观实在的破旧。

  昏暗简陋的西园食堂与干净漂亮的东园食堂比较,很有反差,更不用说望江分散开来的各种小商店、小食堂了。

  图书馆今日闭馆,她今天来学校看到的书都在西园的小书店,门里门外满是二手书,尤其是二手教材,在书堆里走来走去,这里没有一本适合她的。

  三奶今天走走停停也走了一万八,腿脚痛,她说都不怎么喜欢旅游了,每次走路走得腿脚痛,回去后要缓几天。

  虽然总体来说大家还是很高兴,见到了很多东西,但我总觉得抱歉,很遗憾没有给他们体会到大学真正的“古老”,不是1896的校徽年份,也不是各种仿古复原的建筑。

  很怀念老河大,真真实实的古建筑群,但也很遗憾,一个人去,一个人走,没有带家人参观的机会。

  大城市小孩和家长的压力都好大,从一开始就要规划上买哪里的房子,上哪里的小学,去哪里的初中,去哪里的重点高中,只有在那样的高中小孩上重本的机会才大,只有那样的初中才可以让小孩不落后,升入重点高中。

  但是又怎样呢?大学也就那样。

  我问妞妞以后还想考大学吗?她很天真的笑着说,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嘿嘿。

  想起联合早报前不久的一篇特稿——中国特稿:送年幼孩子留学泰国 中国中产家庭盼什么? | 联合早报网 (zaobao.com)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学助理教授杨沛东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中国中产家庭涌向泰国留学凸显出他们想要逃离国内教育体系的一种迫切感。

杨沛东说,中国最近几年出台“双减”等一系列比较极端的教育措施,侧面反映出当地教育已经“卷到不能再卷了”,所以只要有条件的家庭,就会考虑给孩子找另外一条出路。

中国2021年7月出台“双减”政策,旨在通过减轻学生的课业与课外培训负担,缓解家长压力,但由于选拔机制并未改变,此举反而让不少家长更加焦虑。

……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陆曦向《联合早报》分析说,出国留学生低龄化的趋势恰好反映出是中国家长本身的价值观在主导,不是孩子不适应,而是家长在“用脚投票”。

陆曦对于中国家庭选择泰国国际学校并不感到惊,“泰国国际学校获得的认可度不比中国国际学校差”,而新加坡、香港等亚洲其他地区的国际学校除了费用问题,也未必有足够的学额。

陆曦分析说,以1970后、1980后为主的中产阶级家庭在资讯获取渠道上相对更开放,知道外部世界在发生什么事,当他们感觉生存空间被挤压,自然会觉得恐慌,也为下一代焦虑,就会想尽办法把小孩往外送。

陈静说,不少家庭在办理泰国留学的时候已经有移民欧美的打算。目前她已为儿子办理加拿大永久居留,并表示当年来泰国是把它视为一个中转过渡的地方。

牛亚凡说,中国中产家庭就个人而言在国内也有一定社会资源,生活可以比较滋润,但如果放眼下一代的教育,就会觉得“这个系统性问题我解决不了”,为了不要被这种教育裹挟,就会作出“逃”的选择。

  卷到不能再卷的社会,学习了无乐趣,毕业本来是种解脱,但就业困难、工作辛苦与失业风险始终相伴。

✈ 最后更新: 2023-10-21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原创内容,本博客版权声明文章谢绝私自转载!
  • Copyrights © 2020-2024 w _ k
  • 访问人数: | 浏览次数: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